学术信息

学术信息

您的位置是: 首页 > 学术信息 > 正文
关于中国应对全球粮食市场变化的思考
发布日期:2022-06-27访问次数:

关于中国应对全球粮食市场变化的思考


今年以来,受新冠肺炎疫情、通货膨胀、主产国气象灾害等因素影响,国际粮食价格不断上涨。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人口大国,应对全球粮食市场变化,应从国内稳产保供出发,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。

  深入实施“藏粮于地”“藏粮于技”战略,努力实现稳产增产。严守耕地保护红线,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高效利用水资源。发挥大国体制优势,开展重大专项研究,攻克种业“卡脖子”技术。提升农业智能装备技术与服务水平,实现互联网、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,提高粮食生产智能化、精准化水平。健全有利于衔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社会化服务体系。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,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。坚持绿色生产,保护生态环境,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农业碳减排提供抓手。构建有利于加快科技攻关的机制体制创新,进一步明确农业产业发展背后的技术特点,区分共性关键技术、“卡脖子”技术和前沿创新技术,创新研究体制,在组织、资金、人才、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方面配套相应政策。

  完善国内粮食与重要农产品物流、仓储与应急体系建设,努力实现保供应。建设现代流通体系,加强粮食与重要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,突出建设几条粮食与重要农产品物流通道和物流产业园。加快国家粮食与重要农产品交易平台建设,促进产销衔接。改革粮食储备管理体制,健全中央与地方储备,政府与社会储备互为补充的储备体系,增强粮食储备治理能力,优化储备规模、结构、布局。完善国内粮食与重要农产品供应链应急体系建设,继续在大中城市和易发生风险区域,增加应急加工、物流、仓储企业名单,确定各单位包括街道应急工作人员的名单,制定应急方案与启动制度。

  加强我国粮食产业链条的经济韧性,努力实现“应对有余地”。对于突发局部农产品供应风险,可以通过启动市场和政府储备进行调节,这需要确定重要农产品类别,并提高储备水平和轮换能力。建立重要农产品进口替代产品方案和启动细则,并通过缔约特殊的贸易协议,保障重要农产品在主要进口来源国的豁免权,最大限度减少国际政治对农产品进口的影响。从长期看,应对极端事件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的风险,还应当有应急可用的耕地储备,例如通过制定细致的启动与实施方案,在特殊情况下将非粮化耕地、水面、菜地迅速转化为耕地的能力。建立国际国内联动的粮食与重要农产品预警应急体系,监测重要农产品国际市场供需与价格变化,划分进口风险等级,制定应对预案。

 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,努力实现“主动应对”。深入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粮食企业或地方政府合作,一方面通过共建粮食仓储与物流体系,逐步形成部分调剂国内粮食与重要农产品供销的缓冲区,提高共同应对国际粮食市场风险的能力;另一方面加快与沿线国家的农业生产和技术合作,提高这些国家谷物、大豆等重要农产品的生产供应能力。加快粮食与重要农产品的全球产业链布局,积极培育大型跨国粮食企业,探索开展粮食与农产品生产、仓储、加工等跨国经营模式,通过贸易合作、产业投资等多种形式,拓展国际粮食供应网络。进一步开拓国际物流通道,鼓励跨境运输企业建立合作联盟,完善采购、仓储、运输和配送等功能。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,维护全球多边贸易体制,加强南南经贸合作,推进与联合国粮农组织、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或机构的合作,倡导和共同打造国际粮食安全合作新平台,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提供中国智慧与方案。



(作者系304am永利集团教授,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(20JZD015)阶段性成果)